时间:2024-01-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大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而未经任何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因此
非遗传性因素:吸烟。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30者胰腺癌的发病率显着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饱和脂肪酸和/或肉类摄入过多者胰腺癌的发病率显着增加。糖尿病,尤其是新发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反复炎症刺激胰腺细胞癌变。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石棉、杀虫剂、燃料等。存在非遗传性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重在预防。
遗传性因素:研究发现,10%~20%的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因此有直系亲属患胰腺癌史者,要提高警惕。
由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远期预后差,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警惕胰腺癌的发生,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
胰腺由于深居腹膜后,被其他脏器所包围,胰腺癌早期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只是单纯表现为腹胀、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消化道症状。而随着疾病的发展,该病逐渐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黄疸(胰头区胰腺癌侵犯压迫胆总管所致)、腹痛(肿瘤堵塞胰管或侵犯腹腔神经丛所致)和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及肿瘤消耗所致),但这些症状也并没有特异性,而且容易和胃肠道疾病或胆道系统疾病相混淆。因此,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或无法解释的上述症状时,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常规体检的人群可每年定期筛查超声及肿瘤标志物,其中CA19-9是比较敏感的指标,被用于监测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0%以上。当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时,要进一步完善增强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如仍然诊断困难时,可考虑行超声内镜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缩短至每半年进行定期筛查,同时应考虑定期进行增强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医生主要针对胰腺癌患者就诊时的肿瘤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胰腺癌的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对症姑息治疗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目前胰腺癌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及放疗为辅,结合介入、靶向、免疫、中医药等其他治疗措施的综合治疗,并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由于初诊时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不足20%,因此依据肿瘤局部情况的可切除性评估是制定首选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胰腺癌依据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分为:可切除胰腺癌、交界可切除胰腺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和转移性胰腺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应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综合治疗。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应首选新辅助治疗序贯手术切除,术后辅以综合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应选择转化治疗方案以期后续手术切除。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应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案。
尤其是以左侧为主的腰背疼痛,疼痛持续加重,有束带感,夜间更为严重,白天可能因活动带来的注意力转移而有所减轻。做仰卧、伸懒腰等脊柱伸展动作时疼痛加剧,做俯卧、蹲位、弯腰等脊柱弯曲动作时,疼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