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地名,是地理标志,也是承载记忆与歷史的文化符号。古地名,歷经岁月沧桑,文化底蕴丰厚。如今,不少地方挖掘拓展古地名内涵,把歷史与现实贯通起来,把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统一起来,把保护传承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古地名成為发展新名片。
“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日,一场雅集正在举行,杜甫和高适、岑参等同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在大雁塔南广场,讲解员金瀚正在為游客讲解曲江的歷史故事,“如果说长安向世界展示了盛唐都城,那麼曲江一定是当时长安最靚的‘打卡地’。”
古曲江原址上,游人身着唐装汉服,穿梭在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之间。华灯照耀下,古老曲江流光溢彩,盛唐气象仿佛再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古都学会副会长李令福介绍:“曲江兴起於秦汉,繁盛於隋唐,歷时1300年之久。唐人引终南山水源,修葺扩充出千亩水面,建有芙蓉园、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让这裡成為唐代长安最具魅力之地。”
走在曲江池畔,漫步大唐不夜城街区,雕塑石刻着的,树梢枝头悬挂着的,随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曲江是我国诗歌最高產的地方之一。”李令福说。据统计,歷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2000余首描绘曲江美景的珠璣佳咏,仅《全唐诗》中有关曲江的诗歌就有520多首。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曲江,除了大雁塔等地标外,鲜有游客问津。”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策划设计部部长梁紫貽介绍,探索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子,曲江逐渐焕发新光彩。
“復原”行动,是曲江文化传承发展的第一步。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内,鼓点密集,鼓音鏗鏘,笙锣声、笛簫声、唱曲声四起,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正在上演。西安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介绍,鼓乐社復原了唐代燕乐,通过乐师们的创新演绎,鼓乐声穿越千年。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產代表作名录。
不仅是乐曲,按歷史资料记载建设的大唐芙蓉园紫云楼,还原了歷史,成為文化旅游新地标﹔大唐不夜城的“丝路曼舞”,让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再现﹔仅凭一台VR(虚拟现实)头显,便可在国潮沉浸剧场,开啟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妙探险之旅……
在传承发展中,曲江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產品”转化,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从“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唐文化主题演艺,到国家级非遗老字号餐饮、文化馆、博物馆,从近百家汉服门店到专属文创潮玩,从智慧导航到“雁塔流光”沉浸式AR(增强现实)秀……曲江用繽纷的特色,诉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歷久弥新的魅力与活力。
开封“宋都御街”街道两旁,多层宋式仿古小楼鳞次櫛比,大半為书画笔墨、民俗工艺品店铺,老字号锅贴店、开封灌汤包店等穿插其间。行走其间,让人想到《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望之如绣”等歷史盛况。
“从北宋到现在,开封的中轴线千年未变,这条中轴线就是御街。”开封市建委原副主任、开封御街保护专家宋喜信介绍,“恢復御街的名称,是发掘开封歷史文化底蕴,展现古都魅力的重要一步。”
作為国家歷史文化名城,开封拥有包括御街在内的一大批承载丰富歷史文化内涵的古地名。為保护古地名,开封市成立地名委员会,严格地名管理,同时编排制作地名故事微短剧,深挖开封古地名的歷史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古地名。“我们还在推动开封古地名保护条例的制订,通过立法加强对开封古地名的保护力度。”开封市民政局局长高晓燕说。
在御街北口,一家古色古香的书画店人头攒动。曾经,像许多仿古街区一样,这裡售卖的纪念品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少有游客光顾。
如何突出特色?书画店负责人杨惠君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主营开封汴绣、木版年画、官瓷、宋品书画等文化產品,力求突出开封特色。”
文化產品的丰富多样,源於当地的引导和培育。“復活古地名,绝不是仅恢復个名字、修一条仿古街道那麼简单。”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朱锋介绍,“恢復御街的魅力,首先要对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按照古籍中的记载,恢復歷史上御街两侧的步行通道﹔以提升游客体验為目标,划分巡演区、文旅街区、宋式沉浸宴会区等功能分区,将御街改造為情景化歷史街区﹔对沿街商户培育筛选,形成符合御街特色的文化產品,让御街成為开封文化传承发展的展示窗口……龙亭区委书记李涛介绍:“通过保护传承,宋代古都的风韵成功与当代风尚结合,御街‘活’了起来。”
10月,南京秦淮河两岸格外热闹,文化讲座、古风市集、巡游……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到古渡口旁,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十裡秦淮从东水关穿过明城墙,流经桃叶渡。桃叶渡位於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此处既是一个南京古地名,也是夫子庙景区的文化名片。
渡口边矗立着一块青石牌坊,上面书有“古桃叶渡”4个苍劲的大字,两侧楹联正面写着“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则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牌坊下,就是市民公园。
“听说这是非常有诗情画意和文化气息的渡口。”来自苏州的游客吴娜带着女儿在市民公园裡游玩。她们身着汉服,学写书法,朗读诗词。
“古时,百姓们来到秦淮河边祈福消灾,文人雅客在岸边吟诗作赋。”高安寧说,如今,“桃渡临流”於2014年入选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產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毗邻桃叶渡的夫子庙步行街,也在2020年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乘船而行,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总经理刘晶晶介绍,桃叶渡是“十裡秦淮”水上游览线东五华裡的精华所在。当经过秦淮两岸的朱雀桥、桃叶渡,以及江南贡院、白鷺洲公园、东水关时,画舫推开碧水,凌波荡漾,这些古地名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遥远的传说,而是成為眼前流淌着诗情画意的醉人景象。
现在,桃叶渡作為渡口的功能不復存在,但古牌坊、石台阶还在,文化传承的活水还在流淌。秦淮区持续推进美化提升工程,保护和传承歷史文化遗產,围绕古渡修建了700多平方米的绿地公园,贯通了“十裡秦淮”亲水步道,為居民游客营造休闲的好去处。
走进夫子庙贡院街上的“秦淮礼物”店,汉服、镜子等桃叶渡主题的文创產品摆在醒目位置。乌衣巷、长干裡、大成殿等耳熟能详的古地名,从古诗词中“走”了出来,衍生出“王导谢安纪念馆”“两小无猜”“状元郎”等主题T恤、帆布包、冰箱贴等潮流新品。天南海北的游客挑选着,将南京的歷史文化带回家。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