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玩具士兵冷战可以这样解读吗?

时间:2024-08-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尤其是临朐战役,粟裕带二、六、七、九纵进攻,攻不动后再度分兵。粟裕带六纵和特纵一部向东,二、七、九纵转向胶东。

  理论上讲,国军已出现抓住华野一支或两支主力纵队予以包围歼灭的良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来一场孟良崮式的主力歼灭战。

  但后来的史实我们都知道,华野任何一支主力都未遭到这样的打击。同样的条件,华野能打成,为何国军就打不成?原因令人深思。

  蒋介石在部署鲁中会战(即我们通常说的孟良崮战役)前,曾咨询日军大战犯冈村宁次,冈村提出一个“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打法。蒋介石起初很认可,三个大兵团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向沂蒙山区进攻,确实做到了密集靠拢,令华野难以分割歼灭。整编74师最后被歼灭,并不全是孤军冒进。

  冈村只是提出总的战役设想,没有全程跟进。主持鲁中会战大局的是时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他的指挥部开设在徐州,名为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顾祝同指挥大战苦无良策,是个惯于顺风接旨的人物,对冈村的策略本质贯彻并未到底。前线三个兵团司令汤恩伯、王敬久、欧震同样也未见高明。所以冈村的打法在执行中偏差较大。

  国军执行偏差在哪里呢?兵力在形式上可以适当分开,但本质上绝不可平均用力,不能把精力投入攻克某城某地。主要目标既然是试图吃掉华野主力,那就不要执着于攻下坦埠(华野指挥部所在地)或者其他什么具有标志意义地方,全心全意关注华野主力所在位置。

  蒋军上下将领,包括蒋在内,只重冈村一时之议,而缺乏从根本上理解和执行的耐心定力。着实反映出国军高层的粗蛮和呆板。这种毛病也不止存在于彼时彼地彼人,看看当下体育界某项目,战绩不佳就频繁换主教练,何其荒谬?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再难觅分割歼敌的机会,不得不分兵作战。国军既已抛弃冈村式打法,便也把主力分开,战略上陷于失招。

  当南麻、临朐两战后,华野4个纵队主力消耗的厉害时,国军想集中主力,干瞪眼。以当时华野4支主力的情况,国军以逸待劳,如能乘胜反击趁病要命,很有希望大部吃掉或吃掉其中一个纵队。要知道,部队满血状态和连续作战伤了元气时,抗击打能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然而,国军主力正处于分散状态,邱清泉第五军在鲁西南,胡琏整编11师在南麻,李弥第八军在临朐,黄百韬整编25师在南麻附近。骤然间要集中起来,尤其要做战术上的配合作战,谈何容易?

  胡琏、邱清泉、黄百韬乃至李弥,都是能征惯战之辈,不会意识不到问题,兵力不集中的病根子,要从国军高层和体制上去找。

  陆军总司令部为什么要在徐州随随便便开设司令部呢?有多大的必要呢?这个司令部到底是专管作战的,还是既管作战又管行政呢?是既管全面作战,还是专管一个方向作战呢?

  这个司令部与原来的郑州绥靖公署、徐州绥靖公署,以及冯治安的第四绥靖区、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又是怎么交接、领导的呢?

  既不是徐郑二绥署的全面接收者——因其规格太高,不屑于直接管理地方上的绥区,又要担负一定的领导管理职能。

  我们看各种资料、各种影视剧,可能多多少少都听到看到一些国军类似机构。总的感觉就是很混乱很庞杂,和我军非常简明的野战军、兵团、纵队、师的指挥作战模式相比,国军的迭床架屋,很是混乱。

  下面部队的基本体制是,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军、师、旅、团,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与战区并列的还有各种司令部,比如印缅战场的远征军司令部。后来又根据战况,设立了兵团和军团,兵团多用于打大会战时,军团则是各沦陷区或无力管领的地区给予番号令其自行发展扩充实力,这两类编制都在集团军之上。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