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4-09-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庄镇(西海道家塬)山背后堡子,地处会宁、靖远、榆中三县之交,有“鸡鸣三县”之说。村庄四面环山,土地贫瘠,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糊口钱,村民们一直都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修一条连接外界的马路,另一个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努力读书,有朝一日走出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

  问西海,望云天!怅叹道塬无简史,哪有儿女嫌母丑?山,很深,地,很偏,路,相通。道塬人总是不念不恨,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打理着眼下的日子。在这样一个把“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奉为圭臬的地方,如今成了状元县里“状元乡”,一个人口1.28万人的小镇,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考取3123名大学生,考入北大清华18人,有博士71名。

  7月8日,记者乘车来到道家塬山背后堡子,通往村子的路已经硬化通畅,如今,这两个愿望都已实现。新庄镇山背后文化广场锣鼓喧天,礼炮声声,“道塬博士文化园”建设项目在这里正式落成。“道塬博士文化园”是由政府投资和民间热心公益文化人士资助,筹资数百万元,兴建了博士墙、状元桥、归去来兮亭、望河亭、.乡愁书法碑廊、洗砚池等,旨在激励后学,倡导耕读传家,弘扬长征精神和会宁教育“三苦两乐”精神,助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如果每个乡村是一个个凡尘部落,极具匠心和文墨香的山背后堡子就是跌落凡尘的明珠,镶嵌在那片土房土窑,土色土香的小村子里。从道家塬到阻厉河畔,从会师楼下到千里陇原,从神州华夏到天涯海角。以山背后游子为主的同行者,与乡愁同行,与文学同行,在道塬博士文化园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博士教授、学者专家哼着一个调儿,行走在归去来兮的路上。

  第二届记住乡愁·归去来兮征文颁奖现场,从50后,一直到00后,他们通过诗歌、散文、民俗方志,抒写乡愁,讴歌故土,情真意切,回肠荡气。这其中既有全国着名作家的眷顾,也有初始提笔的青涩写手,特别是道塬好几位90、00后作者的文章,让我们眼前一亮,未来可期 。有这样阵容的同行者,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愁的力量,文学艺术的力量和读书的力量。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背后因山多而名,因乡愁而名,因文化而名。“山背后”已经超出了一个自然村名的范畴,她既是游子心中“归去来兮”的栖息家园,更是一种山可入梦、梦可为山的遐思。未来的岁月里,她可以任你无限臆想一段又一段关乎人文的经典故事,散落在道家塬的一座座烽燧堡寨和寺庙卫所,就足以说明这一方水土的人文底蕴。这里的故事体现着乡愁的伟大力量,体现着乡村振兴所必需的文化养分。

  筹划道塬博士文化园建设的武志元介绍说:“那部感动了万千学子的教育纪录片—《脊梁》就是在这个山沟沟里取得素材。转眼好多年,山还是那座山,这里的人走出去了很多,也回来了很多。这座山里,有我们的根和脉。文龙山上状元桥,洗砚池边望河亭。文化舞台伴书屋,翰墨碑廊写材颖。回眸仰望板屲顶,展卷问道振衣行。身许社稷初心寄,归去来兮故园情!”(甘肃广电总台融媒体记者:魏军)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