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再说一次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时间:2024-06-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共有2800多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4300万人,规模双双居世界之首。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高校名单,目前全国共有共有2868所普通高校,涵盖1308本科院校所、1560所专科院校。

  北京(92所)、广州(84所)、武汉(83所)、郑州(73所)、重庆(73所)、上海(69所)、西安(63所)、成都(59所)、长沙(59所)、天津(57所)。

  北京(68所)、武汉(46所)、西安(45所)、上海(40所)、广州(39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9所)、哈尔滨(28所)。

  可以看到,北京仍旧遥遥领先,但武汉、西安、上海、南京的排位都有所提升,而郑州、石家庄、昆明的排位有所下降。

  当然,无论是全部高校还是本科高校,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南通等万亿级经济强市,都处于垫底位置。

  作为万亿城市,深圳只有7所本科高校,苏州8所,东莞4所,无锡南通都是3所,佛山则是2所,综合实力不及东北F4。

  在校大学生数量越多,教育资源越丰富,作为后备军的高学历人才越多,整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就更大。

  根据各地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南京8城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为我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

  其中,广州以164.2万的在校大学生总量,蝉联全国第一,郑州、武汉分别以146万、137万,位列第二和第三。

  目前,我国只有9个城市在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人,包括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成都、杭州、重庆。

  北京堪称独一档的存在,在学研究生数量45.5万人,基本赶上了本专科生的数量,一个城市占了全国1/10左右。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在学研究生数量均超过20万人,西安、广州也超过15万人,与各大城市本科高校及双一流高校相匹配。

  与之对比,一些大学生数量居前的城市,研究生数量却不足10万人,暴露出其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尴尬。

  我国大学的评价机制,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985工程、211工程,曾被视为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985/211工程戛然而止,随后被“双一流大学”所取代,成为衡量高校实力分布的重要参考指标。

  双一流大学不是一劳永逸,每隔5年评比一次,最新的为2022年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共有147所高校入围。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与过去的985/211以择优为主的评价机制不同,双一流大学覆盖范围更广,每个省份都有高校入围,就连西藏、宁夏、青海也不例外。

  唯一的特例是河北。河北仅有的1所双一流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但由河北省与教育部、天津共建,且招生倾斜于河北,可视为河北高校。

  当然,正如我在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所说的,跻身双一流,未必说明高校实力突出,但成为双一流,却能得到来自国家、省市大量财政资金的扶持,发展自然如虎添翼。

  高校实力不算发达的河南很有代表性。河南拿下了两所双一流大学,一个是郑州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

  全国2800多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占比不到一半,而双一流高校147所,而985高校仅有39所。

  具体来看,北京8所、上海4所,位列第一梯队;湖南、陕西都是3所,紧随其后;而江苏、广东、湖北、四川、山东、辽宁、天津都是2所;浙江、安徽、黑龙江、吉林、福建、重庆各自都有1所。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长沙、天津是最大受益者,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均为传统大区中心。

  其中不乏以河南、河北、山西为代表的“山河四省”成员,以及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中西部省份。

  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没有985高校,始终都是河南最大的尴尬。虽说在双一流大学时代,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跻身双一流序列,但仍然难以弥补985缺失的遗憾。

  一个典型是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均为985高校,哈工大、吉林大学声名赫赫,凸显了东北地区深厚的教育底蕴,即使经济产业都不复以往高光,但教育的底子还在。

  其实,无论是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还是985高校,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重点学科数量,东北整体实力都位居全国前列。

  另一个典型是甘肃,虽然全省GDP总量只有深圳1/3,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但甘肃的科教实力并不弱。

  中国唯一位于胡焕勇线高校就是兰州大学,甘肃还聚集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

  然而,从甘肃到东北再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产业实力孱弱,与科教实力不相匹配,导致无数大学毕业生纷纷“出走”,就连985高校也纷纷奔赴沿海地区大建分校,以寻求出路。

  对此,教育部明确发文,严控部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的事项。

  四大榜单,分别来自英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软科是来自上海一家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但其公正性得到国际认可。

  香港推出的高才计划,就以世界百强大学为评价标准,采用的正是这四个榜单;日本等地的人才绿卡,也赋予四大榜单TOP300强高校以更大的加分权重。

  简而言之,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与许多人的传统认知形成冲突,背后或许不无深圳经济强市的加持,也与深圳在国际化、学术层面的投入不无关系。

  与之对比,由于国际评价标准的不同,国际大学排名,向来是理工科高校更占优势,而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相对被低估,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各大排名就是例证。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非省会的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根据《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分析,我国城市正在发生8大变化,包括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一省一城强省会、中小城市鹤岗化、内陆赶超沿海等。

  经济强市、强省会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些地方要么是教科文卫相当发达,要么是产业优势极其突出,这些地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资源。

  从东西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占了3/4左右,中部共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地入围,而西部只有重庆、成都、西安三城,中三角、西三角特征鲜明。

  从省域来看,江苏以5座城市跃居首位,广东4席,山东3席,浙江、福建都是2席,其他为四大直辖市和中西部强省会。

  从发展势头来看,过去10年,以合肥、福州、济南、太原为代表的省会城市,GDP排名不断跃升,未来还有望继续抬升。

  可以说,借助强省会战略,省会聚集和吸引了来自全省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及产业资源,因此发展快于一般城市。

  在内地31个省份中,还有超过一半地区没有万亿城市,包括东北三省、河北、江西、云南、广西、山西等地。

  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唐山GDP突破9000亿元,而徐州、大连、温州均超过8500亿元,沉阳、厦门也跻身8000亿俱乐部。

  一旦这些城市集中突破,东北、河北都将告别没有万亿GDP城市的尴尬,而江苏、浙江、福建的万亿城市矩阵有望继续扩容。

  相比而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更好的参考指标,两者结合就能看出哪些城市究竟只是大,还是大且强,抑或小而美。

  与大众习以为常的GDP排行榜完全不同,人均GDP十强城市,不仅罕见出现3个中小城市的身影,而且状元与榜眼之位都被西部普通地级市所垄断。

  第一类,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广州、深圳、宁波、南京、无锡等经济强市,无论人均GDP还是人均收入,双双位居前列,这些城市可视为发达地区。

  第二类,鄂尔多斯、克拉玛依人均收入排在30名开外,榆林、海西州,人均收入更是排在50名之外,这些地方居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富。

  第四类,重庆、成都等地,虽然GDP跻身前十,但人均GDP却排在50名开外,而人均收入也排在40名之外,这些城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发达。

  我国高校有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分,各类部属院校只有110多所,其他90%以上都属于地方高校。

  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4所高校预算经费规模均超过100亿元,均为“双一流”高校,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超过200亿元。

  同时,由于高校性质不同,理工科院校教育经费普遍高过文科院校,而综合实力越强的高校,拿到的经费也就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9所地方高校,年度教育经费超过30亿元,而深圳大学更以72.46亿元遥遥领先。

  可以看到,这些高校多数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强省会,虽然不是重点高校,但本身在区域内是拔尖的存在,自然会得到鼎力扶持。

  深圳是中国经济第三城,且享有财政单列的优势,可支配财力位居全国第三,远超广州、成都等省会城市。

  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三个字:不差钱。2023年,深圳将1000多亿元砸在了教育支出上,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强。

  虽然教育资源不发达,与北上广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却能以1年1所高校的速度拼命建大学,并为本土高校投入巨额资金支持。

  河南是人口大省,大学虽然众多,但迄今仍无一所985高校,就连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郑州大学,自然能获得更多财政支持。

  与郑州类似的是南昌。江西面临着“环江西985高校群”的尴尬,有且只有南昌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在教育投入上同样有所倾斜。

  更关键的是,面临高学历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双重流失困境,落后地区恐怕连过去的教育优势都无法保持。

  深圳、成都、广州位居前列,年均人口增量都在40万以上,堪称过去10多年来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

  而西安、郑州、武汉、杭州、重庆、长沙等城市,年均人口增长也超过20万,均为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

  如今,全国人口大盘见顶,多地自然人口出现负增长,抢人大战从过去的来者有份,变成了零和博弈,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

  人口众多,且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陆强省会,成了这一战略的重要受益者。相比而言,一些竞争力较弱的沿海地区,开始面临挑战。

  作为经济大省和产业大省,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几乎是所有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

  根据主要985高校毕业生去向分析,不难看到,发达地区高校的第一就业地无一例外都是本省本市,如华南理工大学超过3/4的毕业生留在广东,上海交通大学近1/3毕业生留在上海。

  当然,如果经济不差,或者省内有强省会的支撑,高校毕业生也会还有相当比例留在省内就业,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都是如此。

  与之对比,经济欠发达,或者竞争力不够强劲的地区,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即使拥有众多名校,也很难真正留得住大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都是老牌985高校,但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却不到3成,大量学生最终成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蓄水池。

  近年来,随着“留汉工程”的推进,加上武汉高新产业的崛起,重点高校毕业生留在湖北的比例有所反弹。

  此外,安徽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一世界200强高校,但大多数毕业生都去了“包邮区”就业,这不能不说是安徽的尴尬。

  当然,近年来,合肥借助最强风投城市开始崛起,建立起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未来在留住名校毕业生上将会拥有更大线

  有些地方,过去因缘际会,获得名校加持,但一无财力,二无优势产业,三无充分的就业空间,教育优势恐怕难以维持。

  如果分数达到重点线以上,那么选择城市就有了优先级,能选择高能级城市的尽量向高能级城市去,能选择省会的就避开一般城市。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