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难办!卖地搞不到钱了

时间:2024-06-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21年全国卖地收入8.7万亿,2022年降至66854亿元,2023年只有57996亿元,相较于高点时期,下跌了33.38%。

  2024年即将过半,5个月卖地收入只有1.28万亿,月均卖地收入只有2560亿元。以14%的跌幅估算,今年全年卖地收入可能跌破5万亿。

  具体到地方来看,今年前5个月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西藏缺少数据外,其余30个地区,只有青海、北京、海南、福建卖地收入同比有增长,其余均在下跌。

  细化到城市来看,机构披露的数据显示,35个主要城市,前五个月卖地成交面积,只有福州、济南、厦门、海口、哈尔滨、南昌、呼和浩特、西宁增长,其余27个城市下降。

  前五个月卖地收入,35个城市只有北京、福州、济南、武汉、沉阳、西宁增长,其余29个城市都在下降。

  由此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和思考,比如土地成交大幅下降,会否引发后续的商品房供应问题?土地财政下降,引发地方政府财政困难该如何解决?

  之所以在土地成交减少的时候,大家有对供应短缺的担忧,是因为大家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过去十几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建了多少房子,库存量有多大。

  仅从2005年至今来看。2005年至今19年中,开工面积大于销售面积的年份有13年。前者小于后者的年份有6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前五个月数据显示,前五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888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81557万平方米,下降12.2%。房屋新开工面积30090万平方米,下降24.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1760万平方米,下降25.0%。房屋竣工面积22245万平方米,下降20.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199万平方米,下降19.8%。

  前五个月有6.89亿平米在施工,除此之外前五个月还有3亿平米新开工,还有2.22亿已经竣工。

  加在一起前五个月的商品房广义供应是12.11平米,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已经预售。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五个月商品房待售面积7.4亿平米。

  黄奇帆曾透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没有必要继续修建,没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

  事实上,从1998年房改至今,浩浩荡荡的城市化,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住宅建筑拔地而起,我们房屋整体供应量已经严重过剩。

  据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2022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上表示,目前住房空置率达15%,有的省份达到25%甚至30%。

  这一做法,侧面证明,当下绝大多数城市不会因为土地供应成交减少而缺房子,房屋供应严重过剩才是现状。

  截至6月20日,武汉、襄阳、仙桃、十堰、潜江、荆州、黄冈、黄石、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地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均已挂牌。此外,武汉、襄阳、仙桃、十堰、荆州、黄冈、黄石、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地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官方网站均已上线。

  这意味着,这些地方城市已经意识到到房地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疯狂建设的时代过去了,存量时代到来,未来的需求是旧房翻新。

  1994年央地财政分灶之后,中央独享消费税、关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以及央企上交的税收等。

  为了弥补地方税收欠缺,卖地收入划归地方。因此,卖地收入成了地方重要的钱袋子,甚至是主要的钱袋子。

  前些年,主要城市卖地收入动辄上千亿,杭州、上海、北京更是在3000亿左右,所以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进行。

  粤开证券研究院梳理的数据显示,2023年除了缺少数据的辽宁、西藏外,公布数据的29个地区卖地收入相比于高点,无一不在下降。

  2020年疫情爆发初年,封锁不断,地方经济发展受困,于是当年中央给予了地方83339亿元转移支付,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8924亿元。

  到了2022年,疫情再次肆虐,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2020年。于是,中央再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年转移了97144.75亿元,转移数量足足比2021年多出了13774.75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

  2023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了102945.19亿元。

  之前按照中央的设计,是房地产税取代或者补充卖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新的钱袋子。但是在楼市下行行情中,房地产税被搁置了。

  2022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鼓励经济特区深圳,在财税体系上做创新,并将经验复制到全国。

  2024年,官方在“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里再次提出,要“研究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消费税改革”。

  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消费税改革,成为了新方向。而市场上,呼吁将中央独享的消费税分给地方以及加税,声音越来越大。

  一方面,国内消费税收入体量较大,目前是中国第三大税种,2023年国内消费税收入约1.6万亿元。

  另一方面,2019年国务院发文明确,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调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数,由地方上缴中央,增量部分原则上归属地方。

  有学者测算,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划归地方,云南、上海、湖北、湖南和辽宁有点吃亏,广东、四川、河南、山西、安徽、河北比较受益。

  合肥的成功有其偶然性和历史机遇性,而且合肥的成功,也并不是被宣传的那样是一场简单的风投胜利。

  在成功投资引进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企业的背后,合肥的产业升级,实际上经过了漫长的铺垫过程。

  引进京东方,是因为作为“家电之都”,合肥“四大件”(空调、彩电、洗衣机和冰箱)的产量,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家电产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对液晶显示屏的海量需求。合肥引进京东方,其实是为了提升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解决家电产业的配套需求。

  引进蔚来,是因为合肥已经有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而蔚来汽车和合肥龙头车企江淮汽车,之前已经代工合作了三年。

  打造“芯屏器合”,是合肥在家电、电脑、显示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芯片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芯片又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缺芯”之痛下,地方才下场,通过股权投资引导产业集聚。

  而且,世人只看到了引进的成功案例,没有看到失败案例。合肥曾引进江苏船企熔盛重工集团,甚至花了12亿元改造河道。2013年,合肥宣布与北大未名集团合作,投资200亿共同在合肥建设医药产业园。双方合作同样随着未名集团的破产重组。

  7月份,中央将召开“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会议即将召开,财税体制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